徐家穎眼睛一亮:“難怪我剛開始認不出來!這種口徑的武器極為罕見,不過我記得資料上的相關記載。那專家有沒有說是ptrd-41所用的子彈?”
“沒錯。哈,沒想到你知道這玩意兒。”
“之前接觸過相關資料,ptrd就是俄文‘反坦克槍’的縮寫,ptrd-41即‘1941年型捷格加廖夫反坦克步槍’。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期由著名武器大師捷格加廖夫所發(fā)明,是一種發(fā)射14.5x114毫米槍彈的單發(fā)步槍,在當時可以擊穿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,以及中型坦克的側面裝甲,對一般的裝甲車輛基本可以做到‘秒殺’。在配備穿甲燃燒彈之后,甚至可以引發(fā)地方裝甲目標內部的彈藥殉爆,是一種比較犀利的武器,唯一的缺點是攜帶不便,至少要由兩個人來操作。除此之外,在二戰(zhàn)中后期大量出現的重型坦克,由于裝甲太厚,反坦克槍對其也就無可奈何了。在冷戰(zhàn)期間,蘇聯軍隊逐漸將它從一線部隊替換出來,但有些執(zhí)行特殊任務的狙擊手小組,仍然將其做為特殊的‘反器材武器’來使用。據說在使用64g重的改良型b-32彈頭時,可以有效毀傷地面雷達站的天線?!?br/>
“如果用它來打人呢?”
“基本上不會留下活口……不,應該說不會留下全尸才對。在一千米距離上,如果被它的子彈直接命中上半身,那么整個腰部以上的身軀都會被打爛,周圍會形成血肉模糊的一片……本案的受害人在被擊中之后身體還算比較完整,只是彈頭從她的身體穿過,巨大的動能將其帶起,后背撞上了鐵門。”
唐宋明忽然插嘴道:“如果真的是被這東西打中的,那受害人的身體為什么沒有當場被打爛?而只是被打飛?”
徐家穎答道:“大概是距離的緣故吧。二戰(zhàn)之后,進入了冷戰(zhàn)時期,為了與北約部隊的裝甲兵對抗,蘇聯武器專家對剩下的捷格加廖夫反坦克步槍進行了改良設計,新槍的精確度也不錯,槍口加裝了消焰器和制退器。最大射程被延伸到四公里左右,威力進一步增強。唯一的缺點是噪音太大?!?br/>
劉水說:“專家的估計和你的想法差不多,他們認為射擊者至少距離受害人2.7公里,以前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。不過,就算他們解釋通了,我依然有困惑的地方——既然噪音大,在開槍的時候,周圍總會有人聽到吧?尤其是在凌晨時分??芍髮χ車木用?,包括校園內的學生都進行過詢問,沒有人聽到槍聲。除此之外,案發(fā)地點附近的居民樓很多,不利于長程步槍的射擊。殺人者為什么要采取這種蹩腳的殺人方式?”
唐宋明說:“會不會只是湊巧?”
徐家穎奇道:“湊巧?什么湊巧?”
唐宋明說:“或許那枚子彈只是湊巧擊中了受害人,而她本身并不是開槍者的目標。正如劉隊所言,案發(fā)地點附近的高層建筑較多,不利于這種彈道平直的武器,與其用這種武器狙殺她,倒不如換用更方便一些的武器,比如小口徑的精確射手武器,從附近的小樓頂上就可以射擊了,根本用不著這么夸張的反坦克步槍進行超遠程射擊。此外,案發(fā)地點本身在窄巷深處,周圍種著很多櫻花樹等植物,這些植物雖然在這個季節(jié)不會有太多葉子,但密密麻麻的樹枝總會影響到瞄準的精度。狙擊手要有多好的眼神,才能從遠處瞄準受害人?”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